http://sunrockcapital.com.cn/index.php “世界会客厅”的“世外桃源”——从奉贤区吴房村看乡村振兴 | 盛石资本

“世界会客厅”的“世外桃源”——从奉贤区吴房村看乡村振兴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朝登 闵琦报道 粉墙黛瓦青石板,小桥流水乌篷船。在上海这个“世界会客厅”内,一副江南水乡风情的世外桃源吴房画卷徐徐展开。画上,粉墙黛瓦、木船水车错落有致、妙趣横生,桃花朵朵、河水潺潺,游客纷至沓来。

这是坐落于上海奉贤青村镇的吴房村。然而一年多前,这片“世外桃源”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河道黑臭难闻,土地板结贫瘠、房屋空置无人……小乡村与大上海格格不入,满腹“乡愁”,不见“发展”。

让乡村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作为上海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去年6月吴房村启动打造“田园综合体”,由上海国有资本牵头,联合农村集体经济和专业化社会力量参与,从土地流转、规划建设和产业升级多方面探索,形成从乡村振兴到产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

推开窗户看见“农村美”,放下锄头实现“农业强”,交出土地兑现“农民富”。上海奉贤吴房村的乡村振兴路渐行渐好、渐行渐快、渐行渐稳。

推开窗户看见“农村美”

今年6月才正式运营的吴房村,已经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十里桃花”的美景吸引众多访客纷至沓来,一睹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

推开吴仁军家旧址所建的民宿窗户,满眼桃花绿影、手绘花墙、悠闲泊船、竹编小桥以及散落而不凌乱的各色小花,每一景都恰到好处,处处充满乡间野趣。

七分白三分黑,曾经的旧村破院被改建成了各具风情的花间小筑;天蓝地绿水清,往日的死水河塘打造成了川流不止的阶梯河流。这一切,源于吴房村去年开始的产业转型试水。吴房村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回收桃农土地,在村民自愿的原则下,将宅基地一并流转给村里,用于建造或改建成别有韵味的民宿。

“房子住了几十年,开始有点舍不得。”种了三十多年黄桃的村民吴仁军是第一批签约户,最终他家的老房子被拆除,在原地建造新的房子用作民宿。

随着国有资本和社会力量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配合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吴房村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尤其是草长莺飞的春天,遍地的桃花,加上美院艺术家的精心创作,吴房村成了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与高楼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踵的外滩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当地村民表示,从没想过自己生活的村庄可以如此美丽。

“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把墙刷刷白、道路修修好这么简单,我们是全产业链的考虑和投入。”中交上航局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经理曹峥告诉记者,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标准打造的吴房村一期项目,从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到园区运营、产业发展、百姓增收,都已逐步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子。

“每户每家宅前屋后的设计图纸也会给他们把关。比如有老百姓提出,门口的河道不能冲着自家房子,我们就想办法让河道弯一弯、改个道。”在当地老百姓“眼皮底下”施工,曹峥坦言施工时要格外注意。

在景观提升上,施工时既要考虑功能性,还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如在村头种植的桂花树下,摆放上一块刻了“福”字的石头,讨的就是“幸福”的好口彩;新建的一座桥栏上,用的是村里拆房子留下的瓦片,一块块清洗干净后,叠合成波浪的形状嵌在里面;村民不要的瓶瓶罐罐、磨盘等农耕用具,则被布置成了景观小品;在百年老树榉树旁的竹林,开辟出一条环形步道,让人即可置身其中,又能移步换景;村民们原来散养的虾塘、鱼塘,则被统一改造成整齐划一的鱼塘,既可以举办钓鱼比赛,又可以让来游玩的市民体验乡村的垂钓生活。

吴房村的赏心悦目不只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更有细微之处的妙笔点缀。在这里,小到一盏路灯、一面围墙,大到“桃源吴房十景”的规划,都源于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们的精心设计。

房屋结构打破了传统农村宅基地“排排坐”的刻板印象,而是沿路而建、邻水而居,给人参差错落、移步换景的层次感。

“吴房村的改造设计蓝本源自一幅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第一综合院副院长方春辉说,“国画大师吴山明走访吴房村后,提议创作水墨长卷‘桃源吴房十景图’,在他指导下由长子吴扬主笔,同设计师团队协同创作完成。我们就是要和中交上海航道局把这幅画变成现实。”

“无论你来自都市还是乡村,都向往大自然的滋养、文化的浸润,文化传承本身就是城乡融合的纽带。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一村一景,每个村落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自然风貌,我们少砍一棵树,少拆一幢房,尽可还原乡村自然隽永的本来面貌。”曹峥说。

放下锄头实现“农业强”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春天里,吴房村桃花环绕,碧水潺潺。和煦阳光下,林边乡村小径上,不时走来三五成群写满笑意的村民。

曾几何时,一只桃子困住了村民的“乡愁”。头顶“中国黄桃之乡”金字招牌的吴房村,却面临“人老、地老、树老”的多重困境。依靠传统农业为生的吴房村,小村留不住年轻人,老人打理不动“超龄服役”的老桃树。吴房村,昔日辉煌日渐远去。

如何做大做强吴房村黄桃这张金字名片?奉贤区给出了产业兴才能实现乡村兴的答案。

2018年6月,吴房村正式启动都市田园改造。村民将承包地和林地、宅基地流转到村集体,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流转给村经济合作社的桃树地,由上海市农科院、台湾永龄农场等多家知名企业统一经营管理。企业针对地标型农产品“奉贤黄桃”,从种植、养护、推广、销售、库存、运输等环节流程再造、精细管理。

桃林“纳新”, 桃香“满园”。黄桃通身是宝,桃肉做果酱、酿桃酒,桃胶是味比雪蛤营养品,甚至连桃核也是雕刻工艺品的上佳选材。随着“黄桃+”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吴房村的文创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诸多妙手丹青、文坛巨匠、影视明星,在吴房村开设了工作室,村居变成了文创、农科园地。

“我种黄桃二十几年了,一直烦恼黄桃难卖问题。但去年开始,再也不用愁了。”吴房村的老桃农吴达均告诉记者,现在桃树地每亩年租金有2200元,还可以享受60周岁农业人口每月100元的补贴,将来新产业发展还会有分红。

一只桃子串起了一二三产,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让忙了一辈子的老桃农可以安心“退休”。“养在深闺”的奉贤黄桃,真正实现了“让农业更强”。

交出土地兑现“农民富”

今年春天,吴房村桃花迎来最美花期,桃花树重叠交错,一眼望去犹如一片桃粉色花海,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下更显明艳。漫步在乡间小径,科普长廊、农耕体验区、创意采摘点等,为前来游玩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新空间。而青年双创中心、美食部落、文创体验馆、精品民宿等项目,不仅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示范,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小村新貌背后,是上海国有资本联合农村集体经济和专业化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可持续的推动力。作为上海市属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上海国盛集团聚焦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吴房村开展试点,探索国有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国盛集团由旗下盛石资本管理公司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上海思尔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吴房村的建设运营,形成“产业+基金+基地+智库”的组合运作,尝试从金融端及产业端形成从乡村振兴到产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

小村新貌背后,是上海国有资本联合农村集体经济和专业化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可持续的推动力。作为上海市属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上海国盛集团聚焦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吴房村开展试点,探索国有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国盛集团由旗下盛石资本管理公司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上海思尔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吴房村的建设运营,形成“产业+基金+基地+智库”的组合运作,尝试从金融端及产业端形成从乡村振兴到产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标准打造的吴房村在园区运营、产业发展、百姓增收,已逐步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子。在运作管理方面,吴房村主动探索市场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吴房运营管理模式”,通过积极引入社会工商资本,全权负责项目运营。

如今随着各项配套设施、功能布局的不断完善,吴房村内的入驻企业日益增多,就业机会也不断上升。当地农民不再选择外出务工,而是纷纷就近就业,就连许多已在城市工作的青壮年也开始陆续回流。

越剧演员吴群,是从吴房村走出去的艺术家。如今,她回到家乡,开设了艺术工作室。“十五岁时,我带着对越剧的倾心喜爱,考进上海戏曲学校。虽然十几岁就离开了吴房,但吴房是我的家,是我生命和越剧生涯开始的地方。”吴群说,她的爷爷是奉贤山歌剧团的当家小生,从小耳濡目染,受其影响。去年吴房开展乡村振兴试点项目,吴群收到回家开设工作室的邀请后,立即答应。“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吴房村人,反哺家乡,一直是我最深切的乡愁。”吴群表示,要为吴房百姓输送更多的越剧资源,搭建更多的活动平台,注入更多的文化发展动力。

上海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奉贤黄桃工作站也“落户”在村里,在桃林进行黄桃新品培育,条件得天独厚;工作站里的一面墙上刚刚画好一幅黄桃图,这是中国美院的绘画老师通宵创作的,灯光的映衬下,饱满的桃子令人垂涎欲滴;村子中心位置有一座“人”字桥,是中交上海航道局工程师将原来的堤坝改造而来,不仅将河道疏通,死水变活水,还成为一座游客打卡的“网红”地标;村民们散养的虾塘、鱼塘,被统一改造成整齐划一的鱼塘,还成为大型钓鱼比赛举办地。平日里也有不少远近游客来体验乡村的垂钓生活……

产业发展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也有越来越多的“村外人”在关心“村里事”,愿意在都市的喧嚣中寻找一份宁静,也在这里安放了自己的梦。

Leave a Comment